“专精特新”是品牌强国战略的基石

2022-07-01 0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并指出“我国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善于迎难而上、自强不息”,强调“中小企业能办大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品牌建设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发展,也直接影响着产业链龙头企业品牌的含金量,更是品牌强国战略的基石。

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不少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很大,如我国年产380亿支圆珠笔,占据了全球80%的圆珠笔市场份额,但是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与国外存在很大技术差距;我国手机、电脑、家电产品正在形成全球竞争优势,但这些产品中的芯片却受制于人,当前多种复杂因素叠加导致的“缺芯潮”就波及众多行业……如何从制造业大国进阶成为制造业强国,成为考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指标。

据相关调研数据,我国90%的民营中小企业贡献了65%的发明专利、75%的企业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这些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自然成为制造业产业生态中补链强链延链的生力军,包括各地的“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对“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从政府部门密集发布的相关举措中可见一斑:2021年初,财政部安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00亿元以上,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9月,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为“专精特新”企业畅通融资渠道;11月,国务院又印发了三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高含金量政策。

工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培育三批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榜企业中超六成属于核心基础元器件和零部、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四基”领域,九成集中在制造业,且浙江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最多;同时带动各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入库培育企业11万多家。下一步,工信部门将采取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优化服务支撑等措施,促进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不断做优做强。

中小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调整能力比较强,适应需求创新的愿望非常强烈。但是它们的发展也受制于自身品牌建设的短板和一些现实困境。

由此,企业往往会存在品牌意识不强、对品牌战略和实施重视度不高的现象。事实上,因为品牌个性定位缺失、品牌关键形象不突出、品牌传播渠道不精准等问题,容易导致中小企业难以实现品牌精细化传播,无法快速有效对接产业链或者不断强化产业链上的优势地位。

另外,“专精特新”企业面临的一些现实困境也制约着自身的品牌建设。首先,政策在实际操作中面临不少困难,比如被认定为“专精特新” 企业要满足细分领域排名、行业知名度等要求,但知名度举证、细分领域范围界定等方面尚缺少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数据;其次,一些地方政府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产业价值认识不到位, 未能有效提供产业链和融资方面的支持,甚至政策热度一过,支持措施就难以持续。这些都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未来品牌建设造成不利影响。

从长远来看,主动实施品牌化运作是“专精特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对此,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韦颜秋认为,“专精特新” 企业打造品牌首先要重视内功的修炼, 一是要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力度和含量, 做到高度专业化;二是保持深耕细分市场,做到性价比高,有独创,难模仿; 三是坚持在所处行业中占据领导地位, 有行业标准制定权和定价话语权;四是潜心若干年做出一个市场,企业的持久性强,传承性好,对多元发展持谨慎态度;五是要坚持专注、严苛的产品标准,有足够的战略定力与意志力。

德国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大都走这种“专业化”路线,即只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并把产品质量做到极致。例如伍尔特公司尽管只生产螺丝、螺母等连接件产品,却被应用到上至太空卫星下至儿童玩具当中,年销售额达到70 多亿欧元。

如今,“专精特新”企业的“专业化” 往往也意味着对新科技的充分吸纳和创新突破。“专精特新”企业品牌建设尚在成长期,但仍有一定规律可循,即需要从技术上做到专业、从产品上做到精细、从客户集群上做到特色、从营销模式上做到新颖。社会各方也要齐发力,共携手,从而让一批又一批的“专精特新”品牌真正脱颖而出,让制造业强国梦想真正照进现实,让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坚实的大道上。

Copyright © 强国有我·自主品牌优选计划 All Rights Reserved.

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强国有我·自主品牌优选计划组委会所有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人民网·人民云提供云计算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400-140-2108

京ICP备2023002634号-1